欢迎来到云好人!
loading
免费发布信息
·常熟 [切换]

      “哑父”陆振华:为折翼天使插上梦想的翅膀

      2021-06-05 19:58:08发布,长期有效,121浏览
    • 收藏
    • 置顶  |
    • 举报  |
    • 区域:常熟
      • Q Q:867735559QQ在线交谈
      • 联系人:王苏杰
      • 电话:188****2223 点击查看完整号码
        • 云好人提醒您:本站只为传递好人好事,记录好人好事,歌颂好人好事,传递正能量,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,好人一生平安!本站旗下有《中国好人网》以及各县市《好人网》请记住我们!
    • 信息详情
    发布时间:2021-05-17    来源:苏州日报
    他坚守特殊教育工作一线,创立享誉全国的融合教育“常熟模式”——

      5月12日上午,常熟市商城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正式授牌,至此,该市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达到124个。

      当天下午,常熟市“同心助残”百名残障少年圆梦成长活动举行。活动中,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忙前忙后,他就是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顾问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、融合教育协会会长陆振华。

      “把特殊教育、融合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,让特殊教育的覆盖面更加广泛,惠及更多的特殊儿童。”陆振华秉承这样的信念,坚守特殊教育工作一线,创立享誉全国的融合教育“常熟模式”,为折翼天使插上梦想的翅膀,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“哑父”,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、中国好人、江苏省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、苏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。

      从零开始,自创教材攻克特教难关

      做蛋糕、画贺卡,在“同心助残”活动现场,陆振华熟练地比划着手语,和聋哑儿童打成一片。

      对于陆振华来说,手语早已和说话一样,成为一种本能。然而,他刚接触这一领域时,一切都是那么陌生。

      1952年,陆振华出生于常熟市古里镇湖东村,从小向往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。1973年,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苏州地区师范学校毕业,一纸通知让他陷入迷茫。

      “学的是物理化学,结果把我分配到了聋哑学校,我对这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。”一切从零开始,陆振华没有踌躇太久。当时他已在学校入了党,作为一名党员,陆振华许下了掷地有声的誓言: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,服从组织分配,党叫干啥就干啥!”

      1973年,苏州地区昆山聋哑学校成立,这是苏州地区教育局新办的首家特殊教育学校。没有一个学生、没有一本教材、没有一名教师,面对一座空壳学校,陆振华第一任务是学会“聋人手语”。

      陆振华和4名同事来到无锡市聋哑学校学习。“一开始跟不上,陆组长就拉着我们跟社会上的聋人交朋友,吃饭、聊天、打篮球。”同组的宋明华说,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,大家进步飞快,更从中了解了不少聋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。

      半年后,陆振华正式开启了他的特教人生。此时,又有新的问题出现。陆振华说:“想要教会聋哑学生,其实非常困难。比如有些词汇,他们用手语比划时语序是相反的,常人说‘吃饭’,他们写下来的就是‘饭吃’,所以首先一定要攻克手语教学上的难关。”

      上世纪70年代,通用的手语词汇极少,普通儿童读小学时,掌握有声语言的词汇量可达6000个,聋哑儿童经过6年学习仅能掌握2000个汉字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,接下来的10年间,陆振华着手编写系统的手语教案。他将日常词汇按照26个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写下,凝结成了10万字的教案,并邀请美术老师按照文字注解将手势一一画出。一本珍贵的《聋人手语图》出炉了,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州地区聋哑学校首本自创通用教材。

      《聋人手语图》的有效应用增强了陆振华的信心,他在特殊教学研究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,先后共出版40多本特殊教育相关教材和专著。《聋人手语500句》《实用手语2000》《聋童康复之路》……这是他近半个世纪创新特教工作的经验结晶。

      创新思路,探索“上门送教+融合教育”新模式

      每个节假日,常熟都有近百名教师志愿者为该市60多名重残儿童开展“上门送教”服务,陆振华也是其中之一。

      这一教育形式开始于1994年。一天,张家港市塘桥镇一位农民找到陆振华央求:“救救我儿子!”这位农民的儿子叫钱毅,直到22岁还不会说话。了解情况后,陆振华上门为钱毅进行专业评估。由于钱毅听力损失过大,年龄偏大,已不适合入校学习。看着钱毅父亲落寞的神情,陆振华当即决定:无偿上门送教。

      从此,陆振华没有了周末和节假日,风雨无阻往返于常熟和张家港。经过3年精心辅导,钱毅的口语能力得到了长足进步,实际掌握词汇2000多个,超过了国家三级康复标准,能自如地与普通人交流。

      此后,陆振华又先后到常熟张桥、古里、淼泉等乡镇上门送教,足迹遍及常熟各个乡镇,徐孝成、季欢、陈琪等一批大龄残障孩子获得康复。

      “上门送教”期间,陆振华发现有些大龄残障儿童从普通学校毕业后,残障康复和文化学习都没有明显进步,白白荒废时间。陆振华认为,必须改变普通学校无力、无心教育残障学生,以及残障学生“随班混读”的现象,将散落在普通学校的残障学生科学管理起来。

      2004年,全国首家特教管理机构——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成立,陆振华主持指导工作。利用这一平台,他带领团队成员开启了融合教育探索之旅。

      如今,常熟已经建立124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,实现84所普通中小学融合教育全覆盖,常熟特殊儿童入学率从60%提高至100%。原创的“全日制”“半日制”“走班制”三种特教班办班模式让特殊孩子有了多元安置、自主选择的空间;“医教结合”“复式教学”“生涯规划”三种教学特色更是满足了特殊孩子个性化发展需求。

      陆振华还推动尚湖镇练塘开办职业高中特教班,建立“零拒绝”的特教职业高中,为重度智障儿童探索职业出路,推动残障儿童15年免费教育的普及。与残联一起,每年暑期举办各类培训班,10多年来,5000多名教师接受免费训练。

      2018年陆振华主持的课题《县域“特教班”融合教育运行模式的构建与实施》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,被省内外专家赞誉为融合教育“常熟模式”。

      一句誓言,践行一生的温情与守护

      朋友圈,平均每天他要跑3所学校,督查学校融合教育中心使用情况,并参与1到2场助残活动。他说:“现在这辆车开了15万公里,可以说每公里都是为了孩子。”

      “小康路上,残障儿童一个也不能少。”几十年来,陆振华始终用心呵护每一个学生。

     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,陆振华发现学生季惠清未能准时到校,立即骑自行车赶去学生家。半路瓢泼大雨倾泻而下,狭窄的乡间小路顿时泥泞难行。陆振华干脆挽起裤腿,脱了鞋袜,肩扛自行车,踩着泥浆,一步一滑赶到季惠清家。见到泥人般的陆老师,季惠清父母感动得热泪盈眶。原来季惠清家庭困难,已准备辍学。陆振华心中着急,马不停蹄找到当地村委会反映情况,此后又多次与乡镇民政科协调。终于,季惠清重新背起书包回到了校园。

      陆振华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,还牵挂着特殊孩童毕业后的就业和婚姻。他的同事曾锦菊回忆:“陆老师为做‘红娘’还险些丧了命。”

      1991年,男同学小杨和女同学小顾毕业后日久生情,然而女方父母心中有些疙瘩。两个孩子的老班主任曾锦菊知道家长们最信任陆振华,便拉上他赶往顾家。

      “路经杨园沈浜村的一座高桥时,对面驶来一辆拖拉机,正巧前一天夜里下了大雪,桥面很滑,我们避让不及,车轮一滑,连人带车翻进了鱼塘。”曾锦菊说,这场车祸让陆振华头部出血,腿脚压伤。不过,陆老师从未有一句怨言。最终小杨和小顾喜结良缘。

      在陆振华的牵线下,已有20多对聋人成了家;在他的帮助下,100多名学生落实了工作。

      聋人教师毛屹青曾是陆振华的学生。毛屹青小学毕业后,陆振华看到他在美术方面的天赋,主动帮助他到上海求学。在陆振华的鼓励下,毛屹青考上了上海聋人技术学校,成为了常熟聋人史上第一个大学生,毕业后回到母校从事特殊教育。“没有陆老师,我的人生道路不会如此顺利。”毛屹青暗暗下定决心,以陆老师为榜样,立足于平凡岗位,培养更多的聋人成才。

      陆振华说,将不忘初心,不断前行,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,赋予融合教育更丰富的时代发展内涵,使每个特殊儿童都能享受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。(苏报驻常熟记者 商中尧 陈洁)

    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

    首发网址:http://changshu.yunhaoren.com/geren/861.html
    查看全部常熟个人好人信息
    发布一条常熟个人好人信息
    • 相关图片

    “哑父”陆振华:为折翼天使插上梦想的翅膀

    • 您可能感兴趣
    • 常熟新发布
    18861362223